日本vs哥伦比亚([今日简史]帆 非凡精读分享)

2023年04月07日 09:10 来源:足球直播吧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今日简史》。

未来已来

这本书其实在2018年就出版了,我为什么今天才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呢?因为这本书如果你在它出版当年(2018年)去看,会觉得里面对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描写和预测,离自己非常远,有点科幻小说的味道。但是到今天2023年你再读这本书,你就觉得这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它已经在你的身边发生了,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和大部分的书不一样,这是一本站在上帝视角审视全人类的书。它关注的是全人类,不是这一个人、这一群人,而且在这本书里人类不叫人类,叫智人。

智人是一个生物学分类的概念,以前咱们可能听到过,到底什么意思呢?智人的学名叫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族、人属、智人种,这是最科学的叫法。那怎么不叫人类,非得叫智人呢?我相信这是作者刻意为之。一方面,作者要把全人类当成一个物种来看,地球上这个叫智人的物种到底怎么回事?有什么特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另一方面,这也是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你别看作者也是咱们人类的一员,但他不是站在人堆里看别人,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所以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抽离感,跟着作者一起从高空俯视芸芸众生。

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的一位历史学家。这位教授之前还写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加上这本《今日简史》,这三本书被翻译成了65种语言,全球畅销3500万册。这还是2018年的数据,现在肯定会更高。

那《今日简史》讲的是什么呢,是尤瓦尔·赫拉利对21世纪人类将会遇到的21个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预判。这本书一共分21章,21章的21个话题之间环环相扣、次第展开,汇总成了他对人类共同命运这个宏大叙事的终极追问。

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各种事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一、认识人类思考方式

01 故事:人类思考的方式

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这本书的逻辑起点,也是赫拉利整个学术的逻辑要点,大家一定要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人类思考用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实数据或方程式。

我们想要理解这本书的一系列推论和预测,必须要把这句话先理解透彻,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这里的主语是人类,人类思考用的是故事。

它不是说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思考的时候可以用事实数据方程式。比如,我去哪儿买房,我选择什么工作,我们公司要推出什么新产品,我们国家要发展一个探月工程等等,这里会用到事实数据和方程式。但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需要思考的是一个总体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就是在所有的问题之上最终极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二个关键点,这里的故事指的是思想和价值体系。

这里的故事不仅是指童话、小说、人物传记,更是指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为创造出来的各种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就是为了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

比如咱们中国人,我们是谁?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我们从哪里来?是龙的传人,上下五千年。我们要到哪里去?不知道答案的可以看看政治课本。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能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故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故事;“有人打你的左脸,把你的右脸也伸过去”是故事;“让美国再次伟大”也是故事……就是这些不断演化的故事,让智人这个群体,从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个人发展到今天八十亿人,成为一个强势繁衍,不但没有灭绝反而统治了地球的物种。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和建立了大规模合作的信任和制度基础。

想一想,国家为什么会诞生?因为几十人的部落不足以治理一条经常会泛滥洪水的河流,不足以建立一道可以抵御猛兽的围墙,所以部落和部落之间必须要联合。部落的人数必须要扩大,大到足以对抗自然界。到今天,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改造自然界,那国家也就因此诞生了。

国家好像离咱们很远,那你想一想,你们公司或者任何一家公司有没有目标?有没有使命?有没有价值观?我们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们要为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当公司在说这些的时候,这是在干嘛?这是在用后天创造的一种故事体系来激励公司的员工,告诉他们你们的任务是什么?你们工作的价值是什么?你们在这儿工作有什么意义?

我们看看各个国家的公民,提起自己祖国的时候是不是都充满骄傲?每个公司的员工在说起自己公司的时候,除了有那么一点抱怨,更多的是不是也骄傲地说我们公司多厉害,我们董事长是谁,我们的产品多受欢迎……这就是我们后天创造的一种故事,帮助我们形成大规模的合作。所以,不论是作为国家的公民,还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员工,我们都在受这样的故事体系影响。

你说我公司没什么好宣传的,也不值一提,我自己也不见得是一个伟大的人类。但是你谈个对象,你要结婚,你是怎么说服你的另一半跟你一生在一起的?你会说:“嫁给我或者我娶你,我一定对你好,我这辈子都对你好,我们在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我们要去买房,我们要生几个孩子。”是对未来的遐想,让对方和你在一起这件事产生了意义,这就是后天的故事。它可以为我们创造价值、功能、意义,帮助人和人之间更好地合作。

在作者眼中,故事是智人这个物种实现大规模合作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理解赫拉利的学术观点的基础。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后面我讲述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到关于故事的作用。

02 曾经成功但如今挑战重重:自由主义的故事

赫拉利认为,目前当今世界上最流行也被阶段性证明比较成功的一套故事是什么呢?是自由主义者的套餐。

什么叫自由主义套餐?我们都知道自由主义算是一套故事体系,这个套餐里的内容有什么呢?在经济上追求自由市场、市场经济;在政治上追求法治社会;在个人领域,会强调性别平等、 多元化,尊重个人选择。

那自由主义套餐能被智人接受,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在什么前提下人类会接受这套故事呢?

传统上,自由主义需要搭配经济增长,才能神奇地平息棘手的社会和政治冲突。自由主义能够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信徒与无神论者、原住民与移民、欧洲人与亚洲人之间都和睦相处,靠的就是保证每个人都能拿到更大的一块饼。

这很好理解,你的上司如果老是给你画饼,不给你发饼,你是会跳槽的。那自由主义能够让人类接受,其实逻辑是一样的。自由主义套餐要让人接受、让人相信,得保证大家都能得到更大的一块饼,有肉吃才行啊。

但是,经济增长非但无法拯救全球生态系统,反而恰恰是生态危机的成因。经济增长也无法解决科技颠覆的问题,因为增长正是以越来越多的破坏性创新为基础的。

作者认为,21世纪智人会受到三大挑战,一个是科技颠覆,一个是生态崩溃,还有一个是核战争。咱们一个一个往下说。

二、未来三大挑战1:科技颠覆

人类的意义在哪里?

01 科技如何颠覆未来

第一个挑战,科技颠覆。

什么叫科技颠覆?它指的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破。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生物技术以神经科学为代表,作者认为这两者一结合就会产生科技颠覆。

人工智能是干嘛的?各位现在对人工智能最大的感触来自于推送,你们手机里的各种应用程序,消费类的、生活类的。你喜欢什么它就给你什么,然后你每天越来越多看到它给你的东西。你喜欢看小猫小狗,每天刷到的都是小猫小狗;你喜欢吃川菜,每次你订外卖的时候,蹦出来的前几条全是川菜。这个时候,是你在决定你的生活,还是技术在决定你的生活?但这只是一个开端。

什么叫人工智能?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算法+算力+大数据,合起来就是人工智能。

算力指的是计算能力,根据摩尔定律,每一年半算力会翻一倍。

大数据指的是我们注册一个网站、一个应用程序的时候,分享出去的我们的个人信息,以及我们在网上的痕迹,被平台公司记录下来的数据集合,和更大范围内各种传感器传导回来的电子信息的大数据。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什么叫互联网贷款?你看我们现在,在打开手机的时候都能看到这样的广告:不用抵押,最高二十万。你需要注册填写一些基本信息,你以为填写完了基本信息,那个贷款公司从来没见过你,也不了解你,它就敢给你贷20万吗?不是的。你的基本信息进入这个平台后,它就可以通过这些关键字段,在其它网络内容里找到你的痕迹。

比如,我就了解一家网贷公司,它们对一个人的描述可以精确为七千多个指标。

你现在想一下,谁最了解你?你会觉得我妈最了解我,但是***不知道你今天的血脂、体脂率是多少,所以***不如你的保健医生了解你。但是你的保健医生知道你的体脂率,知道你的血压,知道你的血脂含量,可他不知道你今天的收入是多少。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你的上司更了解你,他知道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这个月奖金是多少。但你的上司不知道你在拿到这些钱之后是开心还是沮丧,是失望还是欢欣鼓舞。那你爱人更了解你,你每天一回家,一甩脸子,他就知道你今天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可是他不知道你的身体各种激素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那到底谁更了解你?自己最了解自己?不对!你的所有的这些信息都被各类专门的人了解完之后,你已经很少了解你了。谁更了解你?算法更了解你,它可以把这些数据全部收集起来,比你还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了解的那家网贷公司,它可以用七千多个指标来评测一个它从未谋面的人,看他是否值得或者让人放心给他贷款20万,其中一个指标是这个人的手机电量。如果这个人的手机经常处于电量报警状态,这个人在获得贷款的时候,通过的可能性就会稍微降低那么一点点。你可能会想:“那我贷个款,能还上就得了,你管我手机电量干嘛?”因为这是描述一个人的指标,一个手机经常处于亏电状态的人,他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就不那么令人相信,否则他的手机怎么老没电呢?他要么就充电,要么就换一个电量大的手机,要么就节约他打电话的时间。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没有想到。

所以谁更了解你?算法更了解你。当它用7000个指标来标注一个人的时候,它就更了解你,所以它可以帮你做出很多判断、预测。当被问到“今天吃点什么呢”,你可能会说随便。但是在算法面前没有随便这个说法,它知道你今天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今天的血压跟昨天哪里不一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更适合吃一点带点甜味的食品,让心情更舒畅呢?还是由于最近体脂率增高、心脏负荷加大,多吃一点蔬菜和膳食纤维更有利于健康呢?它会帮你决定你该吃什么。

02 未来我们的工作机会在哪里?

你说作者是个历史学家,他怎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么了解?他就敢做出这样的判断?我刚才讲的还都是事实,作者在这本书里对未来的预测,是什么都可以交给算法,听算法的就对了。

他的证据在哪儿?是AlphaGo(阿尔法狗)吗,不是。AlphaGo在这本书里已经是旧闻了,他提出了一个比AlphaGo还令我们震惊的计算机算法。AlphaGo击败李世石那一年,还有一个国际象棋的国际象棋程序冠军,这个国际象棋的程序叫StockFish8。这个程序凝结了人类几百年下国际象棋的经验和几十年计算机下国际象棋的经验,你就可以想象它的数据库里有多少个图谱。它关于人类下棋的能力的模拟,每秒计算7000万次。

但是2017年,一个叫AlphaZero(阿尔法零)的程序跟StockFish8大战100回合, 最终结果是AlphaZero28胜、72平。AlphaZero不是以速度快、快速检索、数据库大为优势的,它可以自我迭代、自我优化。而且,AlphaZero从来没有被训练过学习国际象棋,它是自学国际象棋,找到了国际象棋的下法。它学了多长时间开始跟去年的国际冠军比赛呢?学了四个小时!然后就在接下来的100盘的比赛里,赢了28局,平了72局,赢了去年的国际冠军。

日本vs哥伦比亚的简单介绍

技术的进步会让我们瞠目结舌,十年前连微信都没有,十年后的今天你离了微信就“活不了”。再往前,4G都没有,到现在5G你都觉得有点慢,所以技术的迭代进步,会突破我们的很多局限和想象。

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信息技术的突破,会替代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脑袋是永远干不过算法人工智能的。你算不过人家,你考虑的问题不够周全。谁最了解你?不是你自己,不是***,不是你老公,不是你老婆,是算法!

你可能会想,可是我们人难道只有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吗?那算法还搬不动大米袋子呢!我们家有一桶油要搬上楼,不得用我吗!如果算法都强大到如此地步,体力工作交给谁呢?答案是交给机器人,交给设备。

信息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工业革命的时候,农民失去了土地,进城当了产业工人。当时我们有社会学家担心他们没有工作了,或者工业革命都机械化了,这些工人没有工作了怎么办?这个担心后来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人有意识能力。体力被机器替代之后,人的意识能力、认知能力不能被机器替代,所以人还是主人,人有新的工作,人来操纵机器。

但是到了技术革命突破的那一天,人在体力上被设备取代,在认知上被人工智能取代,那果真如此的话,人未来可以干什么工作呢?作者告诉你了,到了2050年,地球上大部分人都将没有工作,因为工作正在被算法取代。

我们搞投资的人也曾经一定听说过,说现在有一些投资品不是人在帮你投,是人工智能在帮你投。你相信人工智能吗?你也许会说:“不相信,它最近这两年让我亏了不少,还没我自己蒙的对。”但是到2050年呢?如果2050年还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到2080年呢?到2100年呢?当技术的突破加速向前的时候,作者就发现,人越来越找不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价值和意义了。

这还只是技术颠覆的一部分,叫信息技术的突破。如果信息技术的突破,再加上生物技术的突破,两者的融合,才是作者描述的科技颠覆的令人震惊、无法接受的景象。

什么叫生物技术?就是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可以破解人类情绪的生化机制。比如你今天很高兴,是因为体内的多巴胺激素分泌水平高了;你现在很紧张,是因为你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高了。我们每次体检,都包含血压、身高、体重、外形、牙等具体指标。这还不够,如果我们身体的指标变成了一万个,你的健康状态就会受到全方位的监测。这一万个数据指标从哪里来?从你佩戴在身上的传感器那里来。你可能会说:“怎么可能,我是个大活人,我身上怎么能带一个传感器呢?”

不好意思,在未来的世界里,如果你不佩戴这些东西,你上不了医疗保险,没有公司敢雇佣你。因为他们不知道你这个人哪一天身体是健康的,哪一天是不健康的;你的保险是该交一块钱,还是交两块钱。而公司是不愿意给一个没有社会基本保险的人发工资并且建立劳动关系的,因为那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服从于由信息技术突破和生物技术突破带来的,对你的无限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保护、关注。与此同时,你也就被这样的技术裹挟,甚至被它推翻存在的意义。

现在我们就有所谓智能家的概念了,全家的电器都互相连接,你说一声冰箱就会控制空调,空调就会告诉电灯。未来你们家冰箱会变成什么样?你们家冰箱甚至都不用你管,自动补货,它知道你一周大概会吃掉10个鸡蛋,如果冰箱里就剩两个鸡蛋了,它会自动给超市下单。超市有机器人,会直接送给你们家一沓鸡蛋。

这是什么?生物技术加信息技术的突破,既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效率,也帮助你保护了自己的健康,但同时你失去了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你也失去了创造工作价值的机会。算法比你干得好,设备比你力气大,还不知疲倦,都不要加班费,也不跟老板吵架。所以到了科技颠覆的那一天,大部分人都会失去工作,因为没有工作再适合他们做了。

05 是成为算法的奴隶,还是成为它的主人?

坏了!这是不是跟科幻电影里讲的一样,算法就控制人类了,我们都变成算法的奴隶了,有一个无形的网络罩在我们头上?

作者反而提醒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算法有智能,但是没有意识,它没有善恶判断。算法不会决定要不要控制你,谁决定?是创造算法的人。所以未来科技颠覆的世界里,人会分成两个阶级,一种叫超级人类,超级精英阶级,他们控制算法,算法控制大部分人;另一部分人是绝大部分地球上的人,没有生存价值也没有意义,连喜怒哀乐都可以被人控制。

这不是未来科幻,这是基于科学技术一定会出现的,而且也正在出现。我们已经有技术,通过脑电波刺激的方式改变人的脑结构,去治疗战争、灾害过后的创伤应激综合征,去改变人的某种成瘾性行为,去让人戒掉毒瘾。

现在看,我们的认知、感知都被控制了,感知就是体能,认知就是智慧。那情绪呢?情绪倒是不能被技术改变,但情绪可以被生物技术控制,就有了数据霸权。拥有数据的人才拥有控制别人、控制整个社会资源的更大权力。

所以你看,那么多大数据公司、大数据平台,原来收集了我们那么多数据,倒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不知不觉享受了生活的便利。但突然有一天我好像开始担心,我的个人信息是不是都被泄露了,而且有时候是自己主动告诉它的。当然,从大数据本身的技术意义上来说,你的数据它并不关心,它要的是全体的数据,它要找到规律。但是会有居心叵测的人、犯罪集团利用这些信息,反过来攻击我们这些善良的人。

所以你看,《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不是出现了?《网络安全法》是不是出现了?软件在收集你信息的时候,在利用你的信息的时候,是不是提前告知的内容越来越醒目,越来越细致?这都是我们在用制度,用我们的故事体系去对抗技术的突破给人类带来的某种风险,我们在迟滞技术科技颠覆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现有的故事怎么应对这个挑战?刚才我们说最流行的,目前为止被证明还算成功的是什么故事体系?是自由主义。赫拉利当然承认,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才刚刚起步,目前还不能确定它们对目前的自由主义危机该负多大责任。自由主义哪来的危机?就是数据霸权。小部分人掌握了大部分人的数据,大部分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个生物肉体。那面对科技颠覆,智人的故事体系里没有现成的应对这种冲击的方案,这才真正令人担心。

所谓科技颠覆,颠覆的是什么?颠覆的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吗?颠覆的是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吗?不,这本书里讲它颠覆的是人的本质。人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都被替代了,人的意义在哪里呢?

完了,没着没落的,这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叫科技颠覆让人失去了意义。

三、 未来三大挑战2:生态崩溃

利己主义前提下,我们如何合作?

第二部分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政治挑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民族主义、宗教和文化的差异,全球合作难于登天。

01 政治挑战:合作难于登天

如果技术颠覆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那怎么办?我刚才不是说了吗,有一些有识之士、明智的政府已经开始用制度建设的方式,来迟滞或者是对抗技术的进步。不是有法律了吗?不是不许随便乱用用户的私人信息了吗?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紧密合作,一致对抗,行不行?

国家是怎么被创造的记得吗?国家因为什么被创造出来?因为部落人太少了,人们需要做大规模的合作。那如果在面对突破一个国家能力范围的问题的时候呢?需要一个比国家更大的组织——联合国、各种贸易组织、各种同盟关系。联合国就是因为这个才出现的,各种贸易协定是因为这个出现的,北约也是因为这个才出现的。每一个国家都不相信自己能保护自己,我们要合起来保护我们所有人。

但是赫拉利认为,由于故事版本不同,全球合作变得难于登天。

什么故事版本?民族主义、宗教、文化,这些本来都是我们团结全体人类的故事。故事是我们人后天创造出来的,为了促进合作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但由于某些条件还不具备,不同故事的版本不一样,就导致合作难于登天。

这就好比我们拿了两个版本的《今日简史》,在争《今日简史》到底说的是什么。我说这句话赫拉利是这么说的,你说不对,他是这么说的。结果一看,我拿的盗版的,你是正版的,或者说你那是第一版,我这是第十版,它当然不一样。但是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标准。人是先天具有社群意识的一种生物,但是经过十几万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是不会自动忠于一个一百万、一千万的群体的。

英国有一个学者叫邓巴,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一个人到底可以交多少朋友,他的朋友圈里到底辐射范围有多大,最后邓巴给出的数字是150,150人就是一个人社交圈的极限了。人类对这种小群体的忠诚程度,远高于对一个大群体的忠诚程度。这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它天然就习惯于这样。但是我们成为一个国家,成为一个民族,就是要大规模合作。所以,民族主义让大规模的人团结起来、合作起来,靠的就是这个故事。

02 人类的尝试1:爱国主义

这是什么故事呢?爱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所以到了海外你看,你不认识他,但是你们都是中国人,你就觉得很亲切。我这只是拿中国举例,所有的国家在民族主义教育上,都是这个故事体系,都让他的国民更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更忠于本国的其他公民。

那问题在于什么呢?看吧,作者每次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就会话锋一转。

问题在于,有时候良性的爱国主义会摇身一变,成为盲目的极端国家主义。这时,人们不仅相信自己的国家独一无二(其实所有的国家都是独一无二的),更会相信自己的国家至高无上,需要自己付出所有的忠诚,其他人对自己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暴力冲突。几个世纪以来,对民族主义最基本的批评就是民族主义会导致战争。

然而,只是指控民族主义与暴力有关,并不能遏制民族主义者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每个国家都说自己是为了自保、对抗狡诈的邻国,才进行军事扩张的。只要国家让多数公民享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繁荣,公民就愿意以鲜血为代价。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种民族主义交易看起来极具吸引力。虽然民族主义造成前所未有的骇人冲突,但现代国家也建立了大型的医疗、教育和福利制度。有了公立的医疗服务,似乎战役也值得了。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赫拉利的研究视角是上帝视角?这种言辞放在他自己的国家,也许都会显得大逆不道,就更别说我们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听到这些话会更刺耳。难道我们的国家不值得保卫吗?难道我们的国家的领土不能寸步不让吗?当然能。问题在于,赫拉利是站在一个全球视角的角度。当所有的国家的公民都这么感觉的时候,冲突也就出现了,就会寸步不让。“这是我的”“不,这是我们国家的”,当大家都这么针锋相对的时候,那还怎么合作呢?可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是来自全人类的,一个国家单独面对不了,解决不了,所以他说民族主义遇到的这个问题太严重了。

赫拉利的经典的或者说比较犀利的分析,原文再分享给大家一下。

“简言之,民族主义告诉我的,是我的国家独一无二,而我对自己国家的义务应该不同于一般;而法西斯主义告诉我的,是我的国家比别人的更优越,而我对自己国家的义务应该排挤掉其他一切义务。在任何情况下,其他团体或个人的利益,都不应该超越我的国家的利益。就算我的国家会给远方土地上几百万个陌生人造成极大的痛苦,而且换得的利益微不足道,我还是该无条件地支持我的国家,否则我就是个卑鄙的叛徒。我的国家要我杀几百万人,我就该杀几百万人;我的国家要我背叛真相、背叛美的事物,我就该背叛真相、背叛美的事物。”

这说的是谁?纳粹德国。纳粹德国的国家精神基础是什么?我们现在说它是法西斯,法西斯的前提就是民族主义,就觉得我们国家至高无上,你们都是劣等人,你们都是落后国家,所以我内心没有任何愧疚感,就杀你们,侵略你们,因为我比你们优秀,这是我的国家的需要。

所以民族主义很容易滑向国家主义,而国家主义的极端呈现就是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这一个有点走不通了。

03 生态崩溃,几家欢喜几家愁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这本书里提到的第二大挑战——生态崩溃。

前面讲到的技术颠覆,也许还来自于公司的力量,我们把这个公司控制住,我们设立法律也许能迟滞它的发展。但是全球的环境恶化,那恰恰是各个国家都要团结起来的,环境崩溃、生态崩溃可坏了,这不是哪家公司干的坏事,这是咱们一起干的坏事,所以咱们要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污染、石化资源枯竭这都是典型的现象,也是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报道。最后的噩梦是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正如书中所说:“依据目前最精准的科学预测,除非我们在接下来20年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超过2度(备注:不同计算模型数据可能不同),致使沙漠扩大、冰盖消失、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例如飓风和台风)将更加频繁。这些变化会破坏农业生产、淹没城市,使全球大部分地区不宜人居,数亿难民必须寻找新的家园。”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海平面真的上升了,有一个现在天堂一般的国家就会消失,叫马尔代夫。我说到这个信息的时候,你问问自己,你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真遗憾,我还没去过”,还是“真可怜,马尔代夫的人将没有家园了”?哪一种是你最直接的第一反应?

我刚才说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别看它说的都是大话题,动不动就全人类、智人,但我们自己不就是智人的一员吗?智人总体表现出的某种倾向和特征,不就是“我”这个智人中的一员的特征乘以八十亿的结果吗?说到民族主义让国际合作变得困难,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高利益的时候,和我们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甚至不惜或者是不在乎别人受到的损失的那种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因为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所以我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一样的道理。当我们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有《巴黎协定》吗?我们不是有全球气候大会吗?刚签订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后来谁退群了?美国。特朗普时代的政府,美国退群了,不承诺了,不跟你们玩了。但是在这一点上中国还是令人称道的,我们做出了庄严的承诺,我们到2030年碳达峰,比欧洲国家对自己的要求还要高。

可是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个问题上,合作背后真正的冲突在哪里?怎么在作者眼中看起来合作不可能,为什么?

全球变暖对不同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些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甚至可能从中得利。因为俄罗斯在海岸线附近的资产相对较少,因此相较于中国或基里巴斯,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担忧也小得多。而且,虽然气温升高可能让乍得变成沙漠,但同时也可能让西伯利亚变成世界粮仓。此外,随着北极冰盖融化,俄罗斯掌握的北冰洋航道可能成为全球商业动脉,堪察加半岛可能取代新加坡,成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来吧,这就叫几家欢乐几家愁。你失去了家园,你在世界贸易中失去了重要的地位,没关系, 我变得比以前更好了。大家都说,“我们现在要限制使用石化能源,为了我们地球的明天,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可我要是中东石油国家呢?我就靠这个资源挣钱,你还让不让我活下去?你们都用电了,没人用石油了,我靠什么活着?这难道不是一个也值得重视的问题吗?我们也有生存权。

在这样的全球问题面前,反而有可能有些国家从中获利,这就让全球合作变得特别难。一个自诩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居然在控制气候变暖的这个协议上第一个退群,然后天天指责别的国家,在国际义务上没有做到承担什么责任,没有尊重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啥叫规则?你自己做得怎么样什么叫让美国再次伟大,而不是让地球重新繁荣?产业回流 先保证美国人,美国人利益优先,美国人多长一个眼睛,多俩鼻子吗?不是。

我们站在中国公民的立场去评价美国政府的选择的时候,显得理直气壮。但如果我是个美国公民呢?会说:“我这个总统真棒,他那么照顾我们,让美国再次伟大。什么基里巴斯,什么乍得,这个国家在哪儿我都找不着,世界地图我从来没看过,跟我有关系吗?马尔代夫没了怎么样? 夏威夷还在就行。”

04 人类的尝试2:宗教

全球民族主义,既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是某个国家的公民感到骄傲,也让全球合作变得特别难。那你说宗教行不行呢?我们来看看宗教在做什么。

宗教总是跨国家的、跨民族的,面向全人类的吧?他们看我们,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长什么样,男的女的,都管我们叫孩子。我们是神的孩子。

作者认为宗教也不行,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一个宗教。有的是这个神的孩子,有的是那个神的孩子,有的哪个神的孩子都不是。这些孩子有不同的信仰,这些信仰之间有冲突。

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胆子特别大、很残忍,但是很现实的情况。

他说:“有多少基督徒真能把脸转过去,有多少佛教徒真能超脱利己的执念,又有多少犹太人真能爱邻如己?我们所表现出的,不过就是自然选择把智人塑造成的样子。”

记得那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吗?心理学家找了一帮神学院的学生,说:“你们要在十分钟之内赶到一个报告厅去。”那个即将开始的报告是关于我们怎么帮助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怎么爱我们身边的人,怎么帮助困苦的路人、跌倒在地的人,怎么把他扶起来这个主题的,符合神学院学生学习的内容。只给你十分钟的时间,必须马上赶过去。

心理学家在神学院学生从宿舍赶到报告厅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两个托,这两个托就倒在路边。我们的预设是什么?他们是神学院的学生,他们即将去听一个关于帮助身边的人的报告,即便时间紧急,也应该比其他学院的学生更有意识地去帮助倒在路边的人吧?但结果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去往报告厅的路上,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人倒在了路边。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的利益目标,而不是周围人的困苦,哪怕他的使命、专业都是帮助别人也不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自然进化把智人塑造成的样子,我们的第一任务是生存、繁衍、活下去,那就必须满足我们自己的愿望,自己的需求排在第一位。

05 人类的尝试3:文化

完了,宗教也不行。那我们总有文化吧?我们不同的文化之间,总有美好的价值共通点吧,总有共同追求吧?作者认为,文化认同需要几个世纪,而不是短短的几十年。

我们想一想,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国家怎么形成的?不也有外来的族群入侵的时候吗?后来呢?后来我们把他们同化了,让他们跟我们一样。花了多长时间?好几百年。可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几十年内可能就会对我们的生存造成颠覆性破坏的一种挑战。

你说咱们互相包容,花点时间,行不行?

作者说:“让我们讨论一个具体例子。为了不受固有偏见的影响,且让我们虚构两个国家:冷国和热国。这两个国家在文化上有许多不同,其中包括对人际关系的态度,以及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冷国的人从小就被教导,如果在学校、公司甚至在家里和别人发生冲突,最好忍让,千万别大吼大叫、表达愤怒或与对方针锋相对,怒火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最好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双方冷静下来,并尽量离那个人远一点。如果不得不联系,就保持礼貌,长话短说,并避免敏感问题。相较之下,热国的人从小就被教导要把所有冲突表现出来,遇到冲突的时候千万别憋着,也千万别压抑。要把握机会,第一时间把情绪表达出来,可以生气,可以大吼大叫,要让对方明确知道你的感受。只有像这样诚实又直接,才能让双方一起解决问题。宁可今天吼一吼,也不要让问题拖好几年。尽管正面冲突绝不会愉快,但事后会觉得好多了。”

如果要文化融合,冷国的人移民到了热国,在热国的一个公司工作,时间长了,热国的公司的老板就会觉得很奇怪,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变态呢?这个人怎么这么冷漠呢?这个人怎么一点也不积极、不热情呢?跟我们也不热络,也不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冲突的时候他就躲一边去了,也不和我们讨论问题,解决实际的问题。我要么就让他离开我的公司,要么就给他设一个职位的天花板,比如说到了三级就行了,因为他不堪重任。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关于今天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欧洲接收难民的争执争论。一个国家说要接收难民,另一个国家说不能接收难民。文化的融合会遇到这些具体的问题,他们进入我们的国家,要多长时间算融入我们?达到什么标准算融入我们?他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

我记得一条新闻,法国颁布了一条法令,说在法国街头,妇女不可以用黑丝巾把脑袋围住,只露出眼睛。而在另一个国家,只要你不围住只露出眼睛,就是犯罪,警察就抓你,你只能露眼睛。

法国最后在两者之间做出了选择,颁布法律,不允许这样,来到了法国就要遵守法国的自由制度,每个人都要至少把脸露出来。可是对那个愿意把自己的脸包起来的来自宗教国家的女性来说,这是自由还是霸权?这是解放还是强迫?所以文化的融合,也会碰到这样的根深蒂固的矛盾。

所以,听到这儿,各位什么感觉?什么印象?

三个全球性的问题,会影响智人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存在下去的价值意义和可能性——科技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但是智人现在没有应对的办法,至少目前没有。时间是智人的朋友吗?我们假以时日总会找到一条出路?在这三个问题上不是。

四、未来三大挑战3:核战争

威胁永远存在

作者在前言部分就提到了一个观点:“哲学家很有耐心,工程师的耐心要少得多,投资者是最没有耐心的。就算你还没有想清楚,怎样运用这股设计生命的力量,市场的压力也不会允许你在一千年以后再想出答案,而是会用它那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你接受它盲目的响应。”

技术更多是由私营公司来推进的,哪怕是基础科学研究。那些私立大学不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吗?你说:“不行,来不及,你这太快了,现有的制度跟不上。”可是市场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刚才说各位用算法的时候,用大数据推送的时候,你都心甘情愿,因为这太方便了。我以前问路问七回八回,也找不着那地方,现在有(在线)地图多方便。这还只是地图,更不用说,假如你要找个剧本杀的场所,你要找个聚会的场所,你要看个什么电影,你要订个什么外卖,要看春节去哪儿玩,看订什么飞机,看吃什么食物……当这些数据全部汇总起来的时候,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不等你准备好,它就会用你意识不到的、没有察觉的方式,渗透到你的生活当中,然后默默地成为你生活的主宰。你还以为你是你生活的主宰,其实你每天看到的新闻都是人家推给你的。

所以作者说,要诚实承认我们固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模式,并不足以对付这样的挑战。

有没有危言耸听的成分呢?刚才说核战争是人类的21世纪三大挑战之一,真打得起来吗? 你看,我说到真打得起来的时候,就有人摇头说打不起来。作者给我们详细分析了常规战争和核战争的区别。

01 现代战争 VS 古代战争

为什么以前那战争就打得起来呢?这不同样的道理吗?如果核战争打不起来,就干脆别打仗了,为什么有的地方还在打仗呢?作者给我们分析了战争背后的机理。

20世纪中叶以前的战争,都是以争夺资源为目的的。像春秋时代,那不仅是争夺资源,主要是争夺人。就这个城我打下来了,这城我可以不要,但人我得带走,因为游牧民族缺人口,人口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对游牧民族而言是生产资料,土地人家有的是。所以先秦时代打完仗,这一城的老百姓都给带走,俘虏都带走,建设他们的那个国家。

后来不光是人,土地也是生产资料,可以种粮食。再后来还争夺矿产,比如他那儿有黄金,他那儿有石油,所以美国曾经为了黄金占领了墨西哥的一块地方,现在变成了美国的一个州。所以有石油的国家,有自然资源的国家,容易遭人暗算,被别人入侵。

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战争,都是以争夺资源为目的的,因为这些资源是经济资产,在经济学里我们管它叫生产要素。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要素,可以带来增长和繁荣。记住,增长和繁荣是自由主义这个故事被别人接受的前提,是国家故事、政权故事成立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分得更大的一块饼,不然谁相信你,所以就有很多政治上、外交上的名言,被用来教育我们,比如“落后就要挨打”。人家干嘛打你?因为他的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的约束,遇到瓶颈了,他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

日本为什么侵华?作者在这本书里的意见就是,当时日本上上下下都认为,如果不占领中国, 不获得更多的资源,只要欧美国家一对日本禁运,日本的经济就要崩溃。他是为了保障自己有一个好的大后方,所以(要)占领中国。占领美国也太远了,欧洲也更远,再说欧洲还有另一个国家野心膨胀。

外交领域还有一个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俗语,叫“实力就是正义”。因为胜利者就是成功者,成功者的意义在于,我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要素,更多的资源,不管是人,还是土地,还是矿产,我的国家会更繁荣,我的这套故事体系就更能站得住脚,我的公民就热爱我的国家,就支持我的政府。

21世纪经济增长的本质变了,作者在这儿又话锋一转,他就老告诉我们,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我们从前的应对方式是什么,今天怎么就不管用了呢?因为21世纪增长的本质变了,最重要的经济资产是科技和体系化的知识,而知识是无法用战争来掠夺的。

21世纪如果我们要获得竞争优势,获得增长的资源,不是来自于人口、矿产、土地,而是来自于知识、技术、体系化的知识。既然这样,我还打仗吗?打仗干嘛呢?

这里有一段话,特别适合今天分享给大家。

“事实上,从俄罗斯的观点来看,近年来的种种举动虽然看似侵略,但并非打算开启新一轮全球战争,只是想加强自己目前薄弱的防御。俄罗斯大可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签订和平条约之后,俄罗斯就被视为‘战败国’,美国和北约趁俄罗斯国力较弱,便无视承诺,将北约版图扩大到东欧乃至之前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西方还进一步不顾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以荒谬的借口入侵塞尔维亚和伊拉克,于是俄罗斯认识到必须靠自己的军力,才能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免受西方侵犯。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近来之所以采取这些军事行动,除了普京该负责,克林顿和小布什同样难辞其咎。”

这本书是2018年写的,还没有发生2022年的俄乌冲突,可是道理已经摆在那儿了。你不是说大国不亲自下场吗?俄罗斯怎么亲自下场了?他告诉你,这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在背后支撑,这是幕后推手,然后真的让一个大国觉得自己腹背受敌,忍无可忍了,就出手了。当然另一边就站起来说这是“侵略”“侵犯”,然后另一边就开始支援跟俄罗斯对抗的国家。

可是你注意到了吗?所有背后支援的国家都“庄严承诺”,我们不谋求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我们给东西,可我们不下场。为什么?因为作者说了,21世纪获得经济增长,再一次支撑民族主义的生产要素是什么?是技术、系统化的知识,不是土地。

当看完这本书,对现在很多国际政治里的新闻报道,包括那些政治人物都在说什么,他们说这个话到底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我们就不会是这样的直观感受:“你看,没胆了,得便宜卖乖,有种你直接上!”。不是的,这背后都有道理。那我们也能很好理解周围的世界,而不是跟着一起瞎嚷嚷。我们会知道,没那么简单。这会让我们变得理性、冷静,而不是跟着瞎嚷嚷,变成键盘侠,毕竟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刚才我讲了,成功的战争是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但现在社会资源不值钱,值钱的是能够应用这些社会资源,让社会资源生产率更高的技术、系统化的知识,那世界大战不就是打不起来了吗?

作者又一次话锋一转,说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愚蠢(这个愚蠢不只是指发动战争),你以为那些曾经发动战争的国家,那些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失去理智的疯子吗?他们也是经过理性计算的,只不过这个世界太复杂了,超出了他们的计算能力,所以他们算错了。人类的愚蠢如果不能完全避免,不能保证每一次都算对,只要各国开始觉得战争无法避免,就会开始提升军力,开展激烈的军备竞赛,拒绝在任何冲突中妥协,并怀疑所有的善意都是陷阱,这样一来战争就真的无法避免了,而发生核战争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怎么办呢,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三个事将来都得落到我们脑袋上,我们作为智人这个物种活不下去了。你也不用心怀侥幸,说到那时候我早就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对,你记住你的这个态度,很多全球问题得不到解决都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们国家有什么关系?所以国际问题会被人们忽视、放弃,愈演愈烈,直到毁灭我们每一个人,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要么就摧毁你作为人的意义,要么就是摧毁你的家园,要不就摧毁整个地球。

02 人类的尝试4:世俗主义

我们知道了不能太膨胀,不能抢别人的蛋糕,不能太破坏环境,我们要克制自己,最好谁也没有核武器,谁也不许再发展新的核武器了,没有核技术的国家也不许碰了。作者总结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保持谦卑,要意识到地球不是围着你转的。

作者他又谈到了一种保持谦卑的现有的故事体系,看看这个行不行呢?这个故事体系叫“世俗主义”。世俗主义承认不完美,也不认为人类社会的规则是神设计的,人类社会的规则就是咱们人设计的,就是不断地碰撞、冲突、博弈,最后出来这么一套规则,所以我们应该从世俗主义里找到完善我们现有制度体系故事的方向,找到那个解决方案。

世俗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世俗主义并不认为道德和智慧是在某个时间和某个地点从天而降的,而认为它们是由所有人类自然传承而成。这样一来,当然也就至少有某些价值观是共通的,并同时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不管是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还是无神论者,都会共同信奉这些价值观。

我们不是至少要说平等,至少要有爱,要保证自由,这总是共通的吧?所以世俗主义的有四个核心内容。

第一,最重视的是真相。这里的真相必须基于观察和证据,而不是来自单纯的信仰。

第二,世俗主义重视的另一项原则——同情。同情来自于我们深刻理解同物种的其他个体的痛苦,而不是神告诉我们你要关心你周边的人。感受到其他周围个体的痛苦的能力,是我们进化的结果。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来自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第三个,世俗主义重视平等。虽然说在政治和经济上该不该人人平等,大家还都有不同意见,但是世俗主义基本上都会质疑所有预设的不平等。就是我可以接受结果不平等,但是机会得平等,预设的不平等,世俗主义不接受。人人都要有受教育的权利,不管是山区的孩子,还是上海的这个大城市的孩子,到了适龄,他就得去上学,这家人再穷也不能不让这孩子上学,这叫《义务教育法》。

最后一个,世俗主义重视责任。世俗主义不相信有什么更高的权力会照顾世界、惩罚邪恶、奖励公正,并保护我们免遭饥荒、瘟疫与战争。

真相而不是信仰,同情而不是痛苦,平等而不是预设,责任而不是他人。挺好,这不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了吗?

作者说:“世俗主义最主要的问题是把伦理标准设得太高。多数人都难以遵守如此严格的标准,而大型社会的运行也不可能追求无穷无尽的真相和同情。特别是面临战争或经济危机等紧急状况,即使无法得知真相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最富同情心,社会也必须迅速有力地做出回应。这时需要的是明确的指导方针、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和鼓舞人心的战斗呐喊。光靠无法肯定的质疑,实在难以让士兵投入战斗,也无法推动彻底的经济改革,这就让世俗主义的运动一再转变为武断的教条。”

所以你看,即便在世俗的自由主义这里,人类也会面临着两难。

我们该怎么做?是接受自由主义的教条,相信只要把权力交给所有个体选民或顾客,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还是拒绝个人主义,沿着传统文化的方向,把权力交给某些群体,走一条集体共同判断的路?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只是让我们从“个体无知”的刀山,掉进“群体偏见”的火海。在狩猎采集部落、乡间聚落,甚至城市小区,都还有可能共同思考大家面对的问题,但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球性问题,而我们并没有一个全球性的社群。

我有事找居委会、业主委员会,行不行?过去三年我们更多感受到了来自这种小群体的支持、帮助、温暖。但如果你说:“我有事,我找基里巴斯的公民讨论一下。”这太可笑了。又或者说:“我跟智利的朋友一起讨论他们那儿的锂矿怎么办,跟阿根廷的人、哥伦比亚的人讨论他们怎么发展经济,别种毒品,别种大麻。”你别逗了!你对他们的了解仅限于他们的足球队。

所有现存的人类群体,其实不管是社交网络、民族主义或者宗教,离建立这样的全球性社群都有遥远的距离,而所有现存的人类群体,都还只是一心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非理解全球的真相和真理。

五、生存下去,寻找新的答案

旧的故事崩塌了,新的故事还无以为继,我们该怎么生存下去呢?这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集中讨论的内容,作者给出了一个药方(至少是个偏方),虽然不直接解决问题,但可能会带来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就是教育。

01 教育

教育是干嘛的呢?以前我受的教育更多是接收知识,相信书友们也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们在下面听。但现在的社会,学生的知识比老师还丰富。老师说了什么,一搜索全出来了,甚至很多东西老师都不知道。

日本vs哥伦比亚的简单介绍

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有没有看过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说谁呢?说他们(作者)国家的人。

如果未来我们解决问题的可能来自于教育领域,这个时候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当海平面要上升的时候,我是更应该在乎好遗憾,我还没去过马尔代夫,还是好危险、好可怜,马尔代夫的人以后怎么生活,他们去哪儿?信息是一样的,教育要帮助学生们建立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信息不重要,帮助他们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这是教育的任务。

02 目标

第二个,我们得知道我们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根据自由主义,创造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而我们就是创造者。那么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是通过感受、思考、渴望和发明,去创造意义。任何事物只要限制了人类自由地去感受、思考、渴望和发明的能力,就会限制宇宙的意义。所以,最高的理想就是有摆脱这些限制的自由。

理论上,这听起来实在是令人兴奋、意义深远。但很遗憾,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也不是这套自由主义故事所想象的那样。就目前的科学所知,人类的选择和创造力背后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魔法,单纯就是几十亿个神经元交换生化信号后的产物。

这本书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作者已经自己进入了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当中,因为他没有找到答案,没有找到方向。我们听过一句话叫“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悲观者会找到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地方,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他们经常会由于发现了太多的不完美,而陷入一种自身的无奈、无助、绝望。乐观者呢?公司的领导、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和领袖们,经常是乐观者。这些瑕疵、污点、短板他不知道吗?他知道。但是他一样相信他能创造未来,他要带领这批人,用一套故事体系去获得成功,战胜现在的困难。他们也并不完美,可他们成功了。所以乐观者容易成功。

03 克制欲望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了,我们都是神经元交换生化信号的产物,所以我们追求的创造力、能力、 意义都这么来的。

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有“选择欲望的自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

而我们今天碰到的挑战——科技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不是都源于我们的欲望?

作者再一次站在了上帝视角,把自己抽离出了人类这个群体,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检视智人这个物种,这是贯穿全书的特点。所以说到这儿的时候,作者的意思是人不再神圣,不再高贵,作者的目的在这里显现出来了,他让我们放下作为地球主宰的傲慢。

他说:“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不再那么执迷于自己的意见、感受和欲望。虽然我们没有自由意志,但可以稍微挣脱意志的暴政。人类通常太重视自己的欲望,想要依据自己的欲望来控制并塑造整个世界。人类为了满足欲望,飞向月球,掀起世界大战,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欲望并非出于什么神奇的自由选择,不过就是生化程序的产物(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非个人所能控制),或许就不会如此执迷。比较好的做法是设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智,了解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每次脑子里浮现什么奇思妙想,就急着想要实现。”

我们的所谓的自由意志,我们的欲望都是进化的结果,没那么神圣,没那么高贵,没那么崇高。好好想一想,所以把自己放低、放平,跟其他的物种、环境和谐相处。我们有什么奇思妙想的时候别急着去实现,有什么欲望的时候先克制一下,地球不是围着我转的,不是老板必须得给我加薪,不是同事必须得配合我,不然我就跟他们发生冲突,那不就是跟民族主义和别的国家发生冲突同样的逻辑吗?

所以,别以为这本书研究的只是全地球的智人,难道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自己的个人定位,对找到我们的价值、意义,对更合理地跟别人相处、跟别人合作没有帮助吗?当然有,因为它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当“我”这个人扩展到一个群体的时候,就变成了张村和李村;当张村和李村再扩展成某县的时候,就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当这个县扩展成国家的时候,不就产生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了吗?所以是一样的道理。

总结

今天这本书的三份外卖:

第一,面对技术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的挑战,人类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们还没做好准备,挑战已经近在眼前了。

第二,人类并不了解自己。这里指的是人类赋予自己的地位、意义、价值,都源于我们后天人为创造的故事体系,而这些故事体系彼此之间还有冲突,还有矛盾。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找到的生命价值、人生价值是后天塑造的,并不是自然选择。

第三是我归纳的。人生的意义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但好消息是既然没有现成的答案,每一种选择都有可能是答案。

评论 已有 ( 139 )条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